国内市场产销两旺、“走出去”步伐加快 数据展现中国空调亮眼业绩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由此转而为宋明儒的「气质之性」。依此,我们可说:文化生命之基本动力当在宗教。
此与基督教及佛教另开日常生活之轨道者不同。」) 圣人非空言,他不是哲学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三、儒教在「精神生活之途径」上的基本观念:仁及「性与天道」 要了解性与天道,须先从仁说起。比如父子所成的这一伦,后面实有天理为根据,因此而成为天伦,故是道德的、伦理的。
宗教的责任有二: 第一,它须尽日常生活轨道的责任。所以其教义不由以神为中心而展开。臣伏读神考圣训曰:‘汉之文景,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然者。
蒙文通先生曾说:荆公注《老子》最有精义,承其流者王雱、吕惠卿、陆佃、刘泾之徒,皆注《老子》。有以见圣无名兮神无功,信大人之造也。夫王者守雌静则与阴同德,所载无私,是法地也。苏轼指出,黄老与儒家有一致的地方,而与秦汉以后产生的道教有别。
宋真宗之崇道,实有神道设教之意,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打消契丹对宋朝的觊觎之心。当时在思想界影响最大者当首推王安石学派,该学派对《老子》很重视,多人注解《老子》,颇强调黄老政术。
而宋神宗谓其与汉文帝无间然,说明神宗也是非常认可汉文帝的治国之术的。然则操政刑死生之柄,驱一世之民使从之,殆非也。宋徽宗即位,被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著作郎等职。真宗去世后,仁宗年幼继位,刘太后垂帘听政,延续真宗朝的治理政策,仍然崇尚黄老,故宋祁在《皇太后躬谒清庙赋》中曾这样颂扬刘太后:别苑无从禽,离宫无改筑,此则皇太后守黄老清静之躅也。
王雱与他父亲一样,主张把《老子》中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现实政治中去。昏昏然不可见,闷闷然不可识,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而其民之所以淳淳也。6 这是淳化四年(993)宋太宗和宰相吕蒙正的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太宗对征伐之事尤其是伐辽战争的反省以及对国家治理政策的及时调整。35这样的举措,无疑有助于扩大黄老思想的影响。
20此后宋神宗对汉文帝的认可,显然也受到了仁宗的影响,故继位后延续仁宗朝的黄老政术。与儒家比较,黄老之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道为本,兼采百家,具有包容性,司马迁推崇黄老,是看到了黄老之学的长处。
韩绛以献可之言闻于上,一白一黑,何其昭昭也。又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穷之则奸慝无所容,故慎勿扰也。37《中华道藏》第10册,第432、424、507页。夫唯俗学,不识道真,徒见其文有异《诗》《书》之迹,莫知其指乃是皇王之宗。太祖的用人之道,也鲜明地反映出黄老思想,而太祖的主要辅臣赵普则扮演了集萧何、曹参于一身的角色,为政的黄老色彩同样很浓厚。可见,当时的黄老思想确已渗透到律赋的创作之中。如果仔细参究,其中更有深意。
杨子亦曰:道以导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义以宜之,礼以体之,天也。20 史浩:《别拟》,《鄮峰真隐漫录》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从思想内容上看,两者具有相似之处,即都主张把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运用到政治上来。王者虽以武功克敌,终须用文德致治。
夫以其精治身,以绪余治天下,功成事遂,奉身而退,道家之流也。不过,北宋道教界又出现了强调老子之政术、提倡黄老思想的倾向。
17《宋史》卷三百五十四《蔡薿传》,第11117页。对此,本文拟作进一步探讨。又评价汉武帝的以儒术治国:武帝黜黄老而用儒术,未尝不本于仁义,而观其实效,则不异于始皇者几希。在上述积极倡导黄老思想的官员中,吕端、吕蒙正活动于太宗朝,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秦观、张耒、陈瓘等都主要活动于宋仁宗、神宗朝,神宗有绍述仁宗之意,由此可见,北宋诸帝崇尚黄老以仁宗为首,臣下倡导黄老也以仁宗朝为甚。
李迪亦朴忠自守,第言多轻发耳。显然,江澂对有为与无为关系的认识颇合于黄老主旨。
四、结 语 黄老思想在北宋的延续时间超过了西汉,特别是到了宋仁宗朝,其思想流行情况及影响,可与汉代文景时期并称。与王安石变法没有用好黄老一样,宋徽宗治国也没有用好黄老,故同样走向了失败,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由于皇帝的倡导,黄老在当时思想界的影响不可小觑。
冀官物之入,无至损折可矣。秦观对黄老之学也颇为推崇,他说: 班固赞司马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孰谓迁之高才博洽而至于是乎。
11宋真宗与太宗一样,注意从《老子》中吸取治世之道,颇为重视黄老之学。32 蒙文通:《道教史琐谈》,包遵信主编:《中国哲学》第四辑,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29《中华道藏》第11册,第483页。8 李攸:《宋朝事实》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37页。
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四册,第758-759页。江澂指出:道有体有用,无为其体也,无不为其用也。
《圣人无名赋》言:今我后尚黄老以君临,阐清静而化下; 抑徽号于睿圣,善玄风于华夏。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40天圣、景祐均为宋仁宗年号,可见仁宗朝的太平富足,得益于当时的黄老之治。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